一、什么是 POPs
POPs,全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的有机化学物质。它们就像环境中的 “顽固分子”,极难降解,能在大气、水、土壤中长久存在,还会随着食物链不断富集,最终危害人类健康。从影响儿童发育,到增加癌症风险,从干扰内分泌,到损害免疫系统,POPs 的危害不容小觑!
二、哪些消费品可能有 POPs
电子电器设备的塑料外壳、玩具中的橡胶部件、不粘锅中的涂层、纺织品的防水处理层……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都可能是 POPs 的 “藏身之处”。举个例子,短链氯化石蜡(SCCP)常被用作塑料和橡胶的增塑剂,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则会添加在防污、防水产品中,一旦超标,就可能成为威胁健康的隐患。
三、为什么要做 POPs 检测?
在全球环保与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各国对消费品中的 POPs 管控愈发严格。欧盟的 POPs 法规(EU)2019/1021 明确规定了多种 POPs 物质的限值,我国也积极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相关要求。只有通过专业的 POPs 检测,确保产品符合标准,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检测更是打开国际市场的 “通行证”,是品质与信誉的有力证明。
四、为什么要做 POPs 检测?
在全球环保与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各国对消费品中的 POPs 管控愈发严格。欧盟的 POPs 法规(EU)2019/1021 明确规定了多种 POPs 物质的限值,我国也积极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相关要求。只有通过专业的 POPs 检测,确保产品符合标准,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检测更是打开国际市场的 “通行证”,是品质与信誉的有力证明。
五、法规要求
欧盟 POPs 法规(EU)2019/1021
欧盟在消费品安全与环境保护领域一直走在前列,其 POPs 法规(EU)2019/1021 堪称行业标杆。这部法规于 2019 年 7 月 15 日正式生效,取代了旧规 (EC) No 850/2004 ,旨在严格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义务,全面管控危害人类健康与环境的 POPs。它主要从禁用和限制两个维度发力:
禁用物质清单(附录 Ⅰ):明确将 30 种 POPs 列入 “黑名单”,严禁在欧盟境内制造、投放市场及使用。这其中涵盖了我们熟悉的氯丹、硫丹、六氯环己烷等有机氯杀虫剂,以及多氯联苯、五氯苯等工业化学品,还有二恶英、呋喃这类非故意生产的副产物。一旦违反禁令,产品面临的将是下架、召回等严厉处罚。2025 年 5 月 12 日,欧盟官方公报发布决议(EU)2025/868,同意将 MCCPs、毒死蜱、LC - PFCAs 三项物质纳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附录 A,未来也极有可能被纳入此禁用清单。
限制物质清单(附录 Ⅱ):对特定 POPs 设定了严苛的浓度限值,即便在允许使用的豁免用途中,也必须严守 “红线”。以常见的管控物质为例:
·四溴二苯醚等:物质中单项浓度需≤10ppm,混合物和物品中五项之和≤500ppm ,不过 RoHS 产品中的四溴、五溴、六溴、七溴和十溴二苯醚可豁免于该法规限制。
·全氟辛烷磺酸及其衍生物(PFOS):在物质、混合物中的含量≤10ppm ,物品中≤1000ppm ,若是纺织品或带涂层的材料,更是要求≤1μg/m² 。
·全氟辛酸(PFOA)及其盐和相关物质:在物质、混合物或物品中,PFOA 及其盐的浓度≤0.025mg/kg ,PFOA 相关物质≤1mg/kg 。2025 年 5 月 5 日,欧盟委员会还对 PFOA 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的豁免内容进行了修改,放宽了在消防泡沫用途中的限值并延长豁免有效期。
·全氟己烷磺酸(PFHxS)及其盐和相关物质:物质、混合物或物品中,PFHxS 或其任何盐的浓度≤0.025mg/kg ,PFHxS 相关物质浓度总和≤1mg/kg 。用于浓缩消防泡沫混合物中或用于生产其他消防泡沫混合物中时,浓度≤0.1mg/kg 。自 2023 年 8 月 8 日起,该类物质已被正式纳入法规附件 Ⅰ 管控。
·短链氯化石蜡(SCCP):物质 / 混合物中含量需<1% ,物品中<0.15% 。它常被用于电缆、水管、地板等塑料制品,在欧盟市场,一旦超标就会面临产品被通报的风险。
·六溴环十二烷 (HBCDD):物质、混合物、物品及物品的阻燃部分,含量≤75mg/kg 。此前某品牌儿童玩具因 HBCDD 超标被召回,就凸显了该物质管控的重要性。
·五氯苯、六氯苯、多氯联苯(PCBs)、多氯化萘(PCNs)、六溴联苯、六氯丁二烯:一律禁用,毫无商量余地。其中 PCBs 曾因出色的电绝缘性和耐热性被广泛应用,但因其强致癌性,如今已被严令禁止。2025 年 2 月 18 日,欧盟委员会还发起公众咨询,拟修改 PCBs 和四、五、六、七和十溴二苯醚(PBDEs)的限值,对相关企业而言,更要密切关注法规动向。
·氯丹、硫丹等其他物质:除物质、混合物和物品中五氯苯酚及其盐和酯≤5mg/kg 外,像氯丹、硫丹、滴滴涕等其他物质均被禁用。此外,甲氧滴滴涕的浓度≤0.01mg/kg 。2025 年 3 月 11 日,英国修订 POPs 法规,新增对得克隆 (DP)、甲氧氯和光稳定剂 UV - 328 的限制,自 4 月 1 日起,三者在物质、混合物和物品中的含量限值分别为 10 mg/kg 、0.01 mg/kg 和 10 mg/kg 。同时,对五氯苯酚 (PCP) 和六氯苯 (HCB) 的含量限值也明确为 5 mg/kg 和 10 mg/kg 。
《斯德哥尔摩公约》
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为各国管控 POPs 提供了基本准则。它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削减和淘汰 POPs 的生产、使用与排放,首批就将 12 种 POPs 列入受控名单,并根据科学研究进展不断更新。我国于 2004 年加入该公约,积极响应各项管控要求,不断完善国内相关法规体系。2025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9 日,《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二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会上将农药毒死蜱(chlorpyrifos)和长链全氟羧酸(LC - PFCAs)纳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管制清单,并纳入《公约》附件 A,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理论上全球将禁止生产这两种物质,且设置了五年特殊豁免期(主要针对灭火泡沫制造领域)。这一变化也将促使各缔约国进一步调整本国持久性有机物管控法规。
我国相关法规要求
我国以《斯德哥尔摩公约》为指引,构建了一系列涵盖生产、使用、进出口等环节的 POPs 法规标准体系。例如,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明确限制或淘汰部分含 POPs 产品的生产;在《危险化学品目录》里,对部分 POPs 物质进行了严格管理。针对消费品,虽然没有专门的 POPs 法规,但在玩具、纺织品、电子电器等产品标准中,也融入了对 POPs 的管控要求。像玩具标准中,就对六溴环十二烷等物质的含量做出限制,确保儿童接触的产品安全可靠。
从欧盟的严格法规,到全球共识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再到我国的积极响应,消费品 POPs 法规要求正日益完善与严格。对于消费者来说,关注产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就是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保驾护航”;对于企业而言,紧跟法规步伐,做好产品的 POPs 检测,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避免因违规遭受巨大损失。
五、检测项目
(一)多溴二苯醚类
四溴二苯醚、五溴二苯醚、六溴二苯醚、七溴二苯醚以及十溴二苯醚曾广泛作为阻燃剂添加在电子电器设备的塑料外壳、纺织品的阻燃涂层等产品中。在过去,它们凭借出色的阻燃性能,为产品的消防安全立下 “汗马功劳”。然而,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其在环境中极难降解,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尤其对儿童危害巨大。欧盟法规明确规定,物质中这五项物质单项需≤10ppm ;在混合物和物品里,五项之和≤500ppm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RoHS 产品中的四溴、五溴、六溴、七溴和十溴二苯醚豁免于 POPs 法规,这也体现了法规在不同产品领域的差异化考量。
(二)全氟化合物
全氟辛烷磺酸及其衍生物(PFOS)
PFOS 曾是防污、防水产品中的 “常客”,像户外冲锋衣的防水涂层、地毯的防污处理剂等都能发现它的身影。它能赋予产品持久的防水、防油和防污性能。但如今,它已被证实对人体免疫系统、生殖系统有严重损害,还可能致癌。在法规管控下,物质、混合物中 PFOS 含量需≤10ppm ,物品中≤1000ppm 。要是涉及纺织品或带涂层的材料,要求则更为严苛,不能超过 1μg/m² ,这一数值精准到几乎要以微观尺度来衡量,只为最大程度降低其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威胁。
全氟辛酸(PFOA)及其盐和相关物质
PFOA 常应用于不粘炊具的涂层、食品包装的内层等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暗藏危机。长期接触 PFOA 可能导致肝脏损伤、甲状腺疾病、发育异常等健康问题。目前法规要求,在物质、混合物或物品中,PFOA 及其盐的浓度≤0.025mg/kg ,PFOA 相关物质≤1mg/kg 。这意味着,哪怕是极其微量的 PFOA 及其相关物质,一旦超标,产品就可能成为健康隐患。
短链氯化石蜡(SCCP)
SCCP 因良好的阻燃性和增塑性,在塑料和橡胶制品中应用广泛,如电缆的绝缘外皮、塑料地板、橡胶玩具部件等。但它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强,且在环境中能长期残留,影响生态平衡。按照规定,在物质 / 混合物中,SCCP 含量要<1% ,物品中则需<0.15% 。以儿童玩具为例,若 SCCP 超标,儿童在玩耍过程中,有害物质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啃咬等方式进入体内,危害身体健康。
(三)六溴环十二烷(HBCDD)
HBCDD 主要用于聚丙烯塑料、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的阻燃处理,在建筑保温材料、儿童玩具等产品中较为常见。它虽能有效提升产品的防火性能,却对人体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有干扰作用,尤其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育。欧盟法规限定,无论是物质、混合物,还是物品及物品的阻燃部分,HBCDD 含量均≤75mg/kg 。此前某知名品牌儿童玩具就因 HBCDD 超标,被紧急召回,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凸显了对此物质严格检测的必要性。
(四)其他禁用物质
五氯苯、六氯苯、多氯联苯(PCBs)、多氯化萘(PCNs)、六溴联苯、六氯丁二烯等物质,由于其高毒性、生物累积性和环境持久性,已被法规全面禁用。曾经,PCBs 因优良的电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在变压器、电容器等电气设备中大量使用,但后来发现其致癌性极强,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如今已被彻底 “拉黑”,严禁在任何消费品中出现。此外,氯丹、硫丹、六氯环己烷(包括林丹)、七氯、滴滴涕等有机氯杀虫剂,以及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毒杀芬、灭蚁灵、十氯酮等,也都被禁止使用。在这些物质中,仅有物质、混合物和物品中的五氯苯酚及其盐和酯允许有一定残留,但含量需≤5mg/kg ,甲氧滴滴涕浓度则要≤0.01mg/kg ,其余均在禁用范畴。
六、检测流程与周期费用
(一)检测流程
申请与资料提交:企业或消费者需先填写专业的检测申请表,清晰、准确地提供产品名称、型号、用途等基础信息。同时,要附上详尽的技术文件、材料清单以及生产工艺说明,特别要着重标注出产品中的非金属材质类型。这是因为金属、陶瓷、玻璃等材料通常无需进行 POPs 检测,而塑料、橡胶、海绵、纺织品、涂层等非金属材料才是检测重点。例如在申请纸尿裤的 POPs 检测时,需明确面层、吸收层、背层等各部分的材质及生产工艺。
样品寄送:样品的寄送有讲究,需按均质材料进行拆分。不同颜色或材质的样品务必单独标注,以便检测机构针对性检测。若检测儿童玩具,玩具上的塑料部件、橡胶装饰、纺织品标签等不同材质部分,都要分开包装并做好标记,确保检测全面且精准。
实验室检测:专业检测机构收到样品后,会依据产品的材料特性,运用先进的仪器和技术,对相关 POPs 物质展开检测。主流检测方法为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GC - MS),其能精准识别并定量分析样品中的 POPs。在检测防护网时,若其含有塑料或橡胶涂层,检测机构会通过 GC - MS 分析涂层中的短链氯化石蜡(SCCP)、六溴环十二烷(HBCDD)等物质含量。
报告草稿核对:检测完成后,检测机构会出具报告草稿,企业需仔细核对检测数据、产品信息与法规限值的符合性。若发现问题,需在规定时间(一般 2 - 3 个工作日)内及时反馈修改意见。此环节关乎产品最终能否合规上市,企业务必严谨对待。
正式报告颁发:经过核对无误后,检测机构将颁发正式证书,包括检测报告和符合性声明,一般证书有效期为 1 年。部分机构也支持延期更新,为企业持续合规经营提供便利。
(二)检测周期
常规情况下,消费品 POPs 检测周期为 3 - 7 个工作日。像一些结构简单、材质单一的产品,如普通塑料餐具、单一材质的纺织品等,在这个时间内就能完成从样品接收至报告出具的全部流程。但若是遇到复杂项目,如多材料混合的电子产品,内部包含多种塑料、橡胶、涂层等不同材质,或者产品涉及的检测项目较多,检测周期可能会延长至 10 天。这是因为复杂产品需要更多时间进行样品拆分、前处理以及多轮检测分析,以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三)费用构成及参考范围
检测费用通常根据材料数量和测试项目综合计算。单项目检测费用一般在 500 - 2000 元。以检测短链氯化石蜡(SCCP)这一个项目为例,如果产品仅有少量几个非金属部件需要检测,费用可能处于该区间下限;若产品结构复杂,涉及大量不同材质需检测 SCCP,费用则可能接近上限。若是检测多个项目,如同时检测 SCCP、PFOS、HBCDD 等,费用会相应累加,具体还会受到检测机构定价策略、市场供需关系等因素影响。
七、POPs 检测违规风险
(一)企业层面:声誉受损与经济重创
1.产品召回与下架
一旦企业生产的消费品被检测出 POPs 超标,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产品被强制召回或下架。2023 年,某国际知名电子品牌因旗下一款智能手表表带中短链氯化石蜡(SCCP)含量超出欧盟 POPs 法规限值,被迫召回全球范围内数十万只产品。这不仅导致前期的生产、运输、营销成本付诸东流,还需额外承担召回运输、销毁处理等费用,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万元。
2.高额罚款与法律诉讼
除了召回产品,企业还将面临监管部门的高额罚款。在欧盟,违反 POPs 法规的企业罚款金额可能高达数百万欧元,甚至更高。此外,消费者和合作商也可能因产品违规对企业提起法律诉讼。某玩具制造企业因产品中六溴环十二烷(HBCDD)超标,遭到大量消费者集体诉讼,最终不仅支付巨额赔偿款,还因败诉形象严重受损,多年积累的品牌信誉一落千丈。
3.市场准入受阻
全球各国对消费品 POPs 管控愈发严格,违规企业的产品将被禁止进入国际市场。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都设有严格的进口产品检测机制,一旦产品被发现 POPs 违规,不仅当批次货物无法通关,企业后续产品的出口也会面临重重阻碍,错失大量市场机会,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消费者层面:健康隐患与权益受损
1.直接健康威胁
POPs 具有生物累积性和高毒性,长期接触含超标 POPs 的消费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例如,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可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导致甲状腺疾病、生殖系统发育异常;多溴二苯醚类物质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尤其对儿童智力和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消费者若长期使用含超标 POPs 的日用品,无异于 “慢性服毒”。
2.维权成本高昂
当消费者因使用违规消费品健康受损后,维权之路往往充满艰辛。不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证据、进行医疗鉴定,还要面对复杂的法律程序。而且,即便胜诉,获得的赔偿也可能难以弥补身心所受的伤害和维权过程中的巨大投入。
(三)环境层面:生态破坏与污染扩散
1.土壤与水源污染
含 POPs 的消费品一旦进入环境,由于其难以降解的特性,会在土壤和水源中长期残留。例如,短链氯化石蜡(SCCP)会污染土壤,影响植物生长,破坏土壤生态系统;五氯苯等物质进入水源后,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干扰整个水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更高级别的生物。
2.全球生态链危机
POPs 具有半挥发性,能够通过大气环流进行长距离迁移,从而造成全球性污染。从北极的冰川到南极的海洋生物体内,都检测出了 POPs 的存在。这些污染物在全球生态链中不断循环积累,破坏生态平衡,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最终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八、报告模板
![]() | ![]() |
![]() | ![]() |